根据2016年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目前,国内很多消费者将保健食品混淆为保健品,需要加以澄清。所谓“保健品”,具有广义上的概念,泛指各种声称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包括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如虫草、燕窝等初级农产品),此外还有一些所谓的保健用品等,极大的超出保健食品的概念范围。狭义上的保健食品是指经过国家批准并允许使用专门标志的特定食品。
保健食品分类可以按原料来源、产品剂型以及功能。根据国内的行业现状和国际惯例,国内保健品根据来源可以分为7类:以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原料、以天然或珍贵植物以及其提取剂为原料、以名贵中药或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为主要原料、以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以动物初乳为原料、以膳食纤维为原料;根据《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及技术要求(2021年版)》,按产品剂型可以分为7类:片剂、硬胶囊、软胶囊、口服溶液、颗粒剂、凝胶糖、粉剂;根据2022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按功能可以分为24类:增强免疫力功能、改善睡眠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增加骨密度功能、提高缺氧耐受力功能、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缓解视疲劳功能、祛痤疮功能、祛黄褐斑功能、改善皮肤水份功能、辅助降血脂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抗氧化功能、辅助改善记忆功能、促进排铅功能、清咽功能、辅助降血压功能、减肥功能、改善营养性贫血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功能、促进消化功能、通便功能、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行业企业主要采取自主采购的方式进行原辅材料采购。行业企业一般制定了完善的原辅材料采购制度,从源头开始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企业采购部根据生产部下设的生产计划组提出的物料需求计划对生产所需的各类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制定采购计划并进行采购。行业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原料供应商评价体系和原材料检验控制制度,审定合格供应商并定期复核,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水平。
行业企业主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按照配方或批文所有权划分,企业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自有保健食品批文或配方生产、根据委托方保健食品批文或配方生产。
自主生产:企业根据产品市场的前沿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新技术和新原料的发展和应用,前瞻性地做产品开发的规划布局,自主研发配方、独立申报批文,根据企业持有的保健食品批文、食品标准或配方进行生产。
合同生产:委托方持有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普通营养食品标准或者配方,委托企业根据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标准和配方进行生产。.
行业企业的销售模式根据生产模式也分为合同品牌和自主品牌两种。合同模式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提供产品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自主品牌模式下,企业产品通过经销商、药店等线下渠道,以及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进行销售。
合同品牌销售模式,主要服务对象为国内外的品牌运营商。合同模式下,企业根据客户需求特点,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与研发,向客户提供产品定位、配方研究、生产审批及成品生产等全流程服务。
经销模式是以城市或地区为单位,选择一个或多个有资金实力、网络覆盖能力强、有较强市场推广能力、认可企业经营理念的团队为企业的经销商。经销模式将企业研发、生产、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与各经销商的渠道优势结合起来,是企业目前自主品牌运营的主要销售模式。企业的经销模式按渠道可以分为线上经销和线下经销。在线下经销模式下,企业的下游销售渠道一般为药店、商超等;在线上经销模式下,企业下游销售渠道主要为经销商在京东、天猫及拼多多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的店铺。
直营模式企业的直营模式按渠道可分为线下直营和线上直营两类。线下直营模式下,企业主要与国内大、中型连锁药店合作。企业负责提供产品、市场营销方案、销售支持、人员培训和售后服务等;零售终端则负责执行营销方案,实行全店全员推广。线上直营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在京东、天猫、苏宁等大型电商平台设立官方旗舰店或专营店的形式销售。
保健食品行业的上游主要是各种原材料的生产商及贸易商,包括各种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厂商、部分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厂商以及化学制品厂商。下业主要是营养保健食品品牌运营商以及商超、药店、连锁店等流通领域的各种渠道商。近年来,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流通领域将进一步发展,而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本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上游原材料本身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本行业保健食品的品质及生产成本。原材料采购单价的变动主要受国内外供求关系变化、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价格的影响。上游原材料的供需变动、价格波动及安全生产情况,将直接影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进而影响保健食品的价格波动。同时,上业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有利于推动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科技推动、成本降低以及安全生产,这均有利于本行业的持续发展。
保健食品行业下游主要是品牌运营商、经销商、商超、药店等线下渠道以及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通过这些渠道,营养保健食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市场整体规模较大,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相比,我国保健食品人均消费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保健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将推动本行业的快速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保健食品政策法规随之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健康产品迅速成为消费时尚,新剂型、新品种的出现推动了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涌现了大批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如三株、太阳神等。
1996年到2008年。1996年6月1日卫生部颁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7月卫生部颁布了《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并规定保健食品的功能评价要在卫 生部认定的功能学检测机构进行,实行省级和卫生部两级审批制度。保健食品的评审监管工作开始走向科学、规范的管理。但在当时“药健字冶”批号并未取消,“食健字冶”和“药健字冶”两种监管模式并行带来新的矛盾。2000年原卫生部公布《关于开展中药保健药品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 2002 年底药健字号产品全部退出市场,至此结束了“食健字冶”和“药健字冶”两种准入同时存在8年的局面。2005年《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行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2009年到2015年。2009 年《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保健食品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截至2010年,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到2600余家,产业规模达2600多亿元,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至2015年底,共有15373个产品获批“蓝帽子”标识,其中国产14711 个,进口662 个,保健食品行业迈入有序发展新时期。
2016年到现在。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及2016年《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逐渐完善的保健食品相关法规,对保健食品管理做出了新的规定,开始了保健食品的新政管理。
行业监管部门原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同时,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因此现监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自律规范组织为中国保健协会。
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正处于法制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保健食品行业主要受《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广告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以及《保健食品备案工作指南(试行)》等行业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监管。近年来,国家正在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可能对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国家政策以外,各省市积极规范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比如重庆市发布的《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支持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的养生保健食品。鼓励开展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保健品行业,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保健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2022年我国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整体受挫的大环境下,保健食品行业仍然实现了增长。2022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为3946.8亿元,同比增长2.95%。
2020年以前,中国保健食品行业产量和需求量均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保健食品产量和需求量的增速放缓,2022年,中国保健食品行业产量为70万吨,需求量为69.1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7%和1.6%。
就销售渠道而言,2022年保健品直销渠道规模为871亿元,线.4亿元,其他渠道为249.9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已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国家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修订完善后,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陆续修订出台。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为政府严格监管提供了法规依据,也为企业扩大投资和规范经营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2016年7月1日,《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步入“注册制”与“备案制”双轨并行时代。与单一注册制相比,备案制无需技术审批环节,文件要求也有所精简,适用备案制的新产品入市周期显著缩短,节约了营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办法》的实施对拉动行业的投资和人才引进以及规范企业行为都起着积极作用,能促进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相继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指出了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国民营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策略和重大行动,为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将直接拉动对营养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各类型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样化,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将长期受益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中产阶层以上群体的扩大、人均收入的增加等,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体现在对日常消费品价格的敏感度下降,对连锁品牌、购物环境、商品功能等软性需求日益增强,更多的居民开始追求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以及缺乏运动等多种综合因素刺激了国内消费者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加大在健康方面的投资,滋补养生产品消费从以礼品消费为主转为以自用为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从2014年1045元增加至2022年2120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也从6.90%提升至8.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会日益关注,愿意将更多的支出用于自身的医疗保健投入,这将推动整个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国内大部分企业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较少的研发投入造成产品差异化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且竞争无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公众缺乏对于营养知识的认知路径,导致公众对保健食品的认知度缺失。另外,近年来,行业内部分企业对其产品进行了不实宣传,并一度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公众认知度较低及认知误区可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素。此外,保健食品企业广告宣传主要存在夸大其词的问题。一些保健食品企业刻意夸大其产品的作用机理和功效,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使用方法和食用量,混淆了食品和药品的界限。这些虚假广告影响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并造成了不良的恶性竞争。
我国在保健食品的原料使用、产品准入、生产(条件)许可、产品流通、广告发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2016年7月1日施行)出台后,我国保健食品行业进入“注册制”与“备案制”双轨并行时代。根据注册管理的要求,申请保健食品注册需要经历提交申请资料(包括产品研发报告、产品配方材料、产品生产工艺材料、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评价材料等)、专家评审、现场核查,检测机构检测等一系列流程,通常耗时较长;根据备案管理的要求,申请保健食品备案的主体应当是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或原注册人,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无法再取得相关产品的备案许可。
此外,根据《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要求,保健食品生产场所应当合理布局,洁净车间应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还应具备与生产工艺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清晰完整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因此,产品及市场准入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之一。
在保健食品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充裕的生产能力,可以同时满足多个客户的开发、试制新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储备更多技术和配方;其次,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大规模的订单,满足大客户在响应速度上的需求,同时在生产效率、采购成本、管理费用上能获得规模优势,而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形成规模化优势。
目前,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申请一般需要2-3年时间,而保健食品备案凭证从配方研究到完成备案也需要3-5个月时间,期间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包括产品配方研究、产品质量标准研究、生产工艺研究、功效验证、稳定性测验等,这对企业的研发水平、经验积累、资本实力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此外,由于保健食品市场存在变化较快的特征,企业需要不断的跟踪市场变化,迅速响应并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综上,本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保健食品的安全与人们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品牌运营商在选择合同生产企业时,往往会对其产品质量、规模化生产能力、研发实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若非产品质量问题,一般不会轻易更换生产商。对自主品牌运营企业而言,目前线下销售渠道主要是药店和商超,优质渠道资源是有限的,先进入的企业与渠道商在长期合作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占据了有利位置,面对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复杂的市场管理,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获客优势。
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保健食品行业产品品种众多,从事保健食品生产的市场参与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缺乏自主品牌、专门从事合同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注重前端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供应链管理,主要配套服务于国内外品牌运营商;另一类则是同时具备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销售能力的混合型企业,这类企业产业链完善,能及时根据终端的消费需求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保证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整体来看,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竞争较为充分,市场化程度高,参与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随着营养保健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整合逐渐开始,优秀企业加速扩张,一些大中型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或加大品牌投入提升竞争力,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开始逐步上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国当前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0亿,占总人口的19.8%。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亚健康人群里中青年群体数量增大, 并有年轻化趋势。老、中、青3个代际人群的健康问题, 以及婴幼童群体营养补充需求, 催生了庞大的保健食品市场需求。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由“权健事件”所引发的负面舆情促使行业主管部门对保健食品行业开展了一系列监管行动、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整个保健食品行业的监管日趋规范,这将有助于解决保健食品行业监管混乱的局面,加速行业集中化并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保健食品企业对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人们获得保健食品知识渠道的增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更倾向于选择功能专一化的保健食品。这种消费理念的变化导致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转而重视保健食品功能分散化和单种保健食品功能专一化。同时,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需求的多元化也将带动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利用新资源(如植物性软胶囊材料等)开发新的保健食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是未来保健食品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携带便利、服用数量可控的保健食品。
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剂型以片剂、胶囊等剂型为主,而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市场,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食品形态的软糖、粉剂、功能饮品是常见剂型。在保健食品消费人群普及化和年轻化的背景下,兼具安全、方便、有效等优点的食品态保健食品将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食品态的保健食品也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形成习惯性消费,使保健食品逐渐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促进保健食品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保健食品的消费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保健食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同时,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理念的普及,保健食品消费人群年龄阶层不断扩大,中青年人群对于保健食品的消费需求亦在快速上升,市场需求旺盛。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的信息与情报综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