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市政道路

莲塘口岸:开放之门一个流动的绿色口岸

时间:2024-08-24 19:33:3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本期城市建设者将带领大家走进“莲塘口岸”项目的建设过程。这座深港之间建设的第七座陆路口岸,不仅是深港间首个“客、货一站式通关”口岸 ,还是构筑深港跨境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重大格局的东部重要口岸。该项目的顺利落成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也为交通口岸综合体这一公共建筑类型的营建提供了新思路。

  口岸,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对接世界的亮丽窗口和重要名片。深圳市沿岸线个一类口岸——海、陆、空、铁一应俱全——不论在规模、种类还是流量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据统计,每天有近70万人次通过深圳口岸往来港澳台和世界各地;每年经深圳口岸通关的客货车辆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庞大的旅客流量与频繁的货物流动,无不映射着一个蒸蒸日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

  不仅如此,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深圳站在了“一国两制”实践的最前沿。伴随着深港两地的交往与协作日益密切,双方也在不断积极促进互联互通与跨境基础设施升级,以及两地人员、货物、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深圳方面,首先在硬件上加快推进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相继开通深圳湾、福田、莲塘等全新口岸,同时也加强了对罗湖、文锦渡、沙头角等老旧口岸的改造,以全面提升通关环境与通关效率;而在软实力层面,也积极推动新型查验模式在深港陆路口岸落地实施,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查验流程,提升服务体验。

  在此背景下,深港之间的第七座陆路口岸——莲塘口岸的建设计划被提上了日程。2008年9月,深港设立了专责小组会,明确了在莲塘街道兴建口岸的计划。该项目亦是深港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创新实践。首先,为了确定建筑的设计方案,深港首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以人为本·两地相连”的建筑方案国际竞赛,并最终敲定了莲塘口岸“光影·流·岸”的设计理念。该方案将深港两地各自的联检大楼通过四座车行桥及一座人行桥予以连接,“合二为一”的设计不仅达成了一地两检的便利性,也更好地发挥了深港两地间的纽带作用,同时深刻体现了深港两地的紧密合作及互惠互利——其采用了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克服了深港之间体制、机制不同带来的诸多困难,确保两地同步开展施工图纸设计和工程建设,同时开通口岸并投入使用。

  口岸建筑,旨在对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合法出入国(关、边)境进行检查检验并提供服务,因服务于过境需求,也被视为交通建筑的一种。人们在日常出游过程中熟悉的“过海关”,即口岸中“旅检”功能的实现。当然,除了过境旅客,口岸建筑本身还要服务在此工作的相关机构和其工作人员,功能和结构组成实际上相当复杂。莲塘口岸是一个集旅检与货检为一身的综合性陆路口岸——货检与旅检略有不同,除了人员核查外,还需要查验车辆上的货物,涉及海关、边境和防疫等一系列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机动车辆通关的行进速度与对空间的需求必然与人行通道不同,两者所需要的检查时间和设备也有所差别。这些都为莲塘口岸的建筑规划,以及后期的运营提出了更高难度的要求。

  简而言之,口岸建筑作为一种有着查验需求的公共建筑,对交通流量的审慎分析至关重要。与普通建筑不同,口岸建筑需要融合多种功能,包括通关、贸易以及换乘等,同时还要避免偷渡或货物走私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在项目自身范围内,需要对于各条动线(包括车辆通行、人行楼梯、疏散通道以及竖向交通等)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形成立体化的复合型系统,进而在满足建筑结构的同时,面向多元化的人群打造舒适的体验。

  与此同时,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作为“东进东出”的重要综合性口岸之一,莲塘口岸在规划之初还必须以全局观的视角充分审视项目自身与周边片区乃至城市的关系,以形成整体性设计。首先,口岸建设需要与周边的交通场站形成联动,也要契合整座城市的整体规划方向。这样,出入境的旅客才可以非常便捷地通过自驾或搭乘城市交通轨道系统到达口岸,也可以无缝衔接高铁、大巴等长途公共交通。而跨境货车也可以直接通过莲塘口岸与东部过境高速相连,避免了货柜车路径与市内市政道路的交汇,从而降低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冲击,也避免了交通拥堵的潜在风险。

  其次,作为深港之间的七个陆路口岸之一,莲塘口岸需要对两地的整体通关流量进行全面分析,其中包括七个口岸在深圳河和沿海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口岸的年通关量、日通关人数和车辆数,以及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通关量需求等。在结合了以上所有的基础数据,基于现有条件进行模拟分析和设计调整后,最终确定了车辆和人员通关所需的时间、查验通道数量,并以此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最终确保方案的行之有效。

  莲塘口岸整体设计从秩序感出发,在结合了功能需求与流线分析后,建筑设计概念便自然而然地生成。以“光影·流·岸”为主题进行演绎,建筑外立面采用“双倾斜流线形曲面形体”设计,每一根柱子的倾斜程度都不尽相同,这使得整个建筑外形如同艺术品般呈现出流动的形态。

  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极具跃动的动感韵律。当然,这种流动感不止体现于外观,还在建筑内部实现了空间的延展性——分属两地的联检大楼通过跨境天桥合二为一,以完整的姿态横跨深圳河两岸,不仅在外观上浑然一体,从幕墙细节到室内装修均将一致性的理念贯彻到底。

  传统的客货运陆路口岸采用客、货分区设置的布置形式,而在莲塘口岸项目中,深港两地预留用地不足,用地问题制约口岸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莲塘口岸兼具旅检与货检的双重功能,动线复杂,在两种功能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四座车行桥、一座人行桥及其他所有动线都应避免直来直去。然而项目所在基地本身呈狭长状,可用面积紧张。要在有限的面积内同时满足口岸通关、查验、接驳、换乘等多种功能需求,实现“人车直达”的便捷体验,必然要对规划与结构设计进行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现有场地。

  因此,最终方案敲定的背后蕴涵着诸多巧思。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计算,仿真模拟,综合考虑深港用地困难、道路连接和交通组织等因素,首次提出客货分层设置的立体口岸交通建筑的大胆构想——将货检区设置于一层,旅检区设置于二层高架平台,从而实现旅检、货检在竖向空间上的分离;再通过对外部交通的梳理和调整,以多个匝道桥与人/车行桥连接周边环境,从而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并改善了项目所处地段外部交通疏导能力。

  以立体换空间,最大化集约利用土地,形成了立体口岸建筑在查验设施布置、结构舒适度分析、人货监管分流、特殊消防疏散等规划设计方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莲塘口岸是深港间首个采用“客、货一站式通关”的口岸建筑。与传统模式下的“层层关卡”不同,项目通过共享前端交通指引、电子栏杆、监控、远距离读卡等采集设备,实现了多家查验单位的共同检查,所有客货车辆可以“一次停靠、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由此将通关时间缩短至10至15秒。

  面对可以预见的大批量人流、车流,尤其是对初次到访或者对通关流程不熟悉的人群,如何提供清晰、便捷、快速的通行指引变得异常重要。因此,所有标识牌必须具有统一性且纳入整体设计,还要考虑特殊的查验设备标识与日常标识的结合,以便旅客能够迅速且便利地找到。此外,要实现“一站式”通关,建筑还需装备大量的检验设备。如何将其与建筑完美结合,并在施工过程中妥善安排,也都成为了前端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与应对的问题。例如,天花板设计针对性采用了开放式吊顶,对所有的日常设备进行集成处理,与建筑充分融合。

  2020年8月26日,莲塘口岸先行启用了货检通关功能,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良好的通关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广大跨境货车司机的肯定和赞赏,日均通关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突破了2000台。而莲塘口岸建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对统一、和谐的观感和流畅的通关体验,也正是得益于前期设计阶段的充分考虑。

  由于横跨深港两地,莲塘口岸的施工图设计与工程建设阶段需由两地合作承担,这也成为项目的一大难点。深港双方建设者为了更好地协同工作,实现双曲面与大跨度下的设计创意,BIM技术被应用在设计建设全流程之中。

  莲塘口岸是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中较早提供全专业全流程BIM示范项目。从施工图设计、深化设计到工程算量、施工全专业全流程使用信息化技术,可视、可算和可模拟,最终实现了深港两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时开工、共同完工。

  通过BIM平台可视化设计及三维协同工作,有效提升了项目推进效率。在过程中,双方技术人员充分交流沟通和精益求精的多专业协同都必不可少,其中牵涉到非常具体的节点和做法,包括各个楼层的标高、立面幕墙的分隔缝、引导的标识标牌,还有室内、景观的吊装、铺装做法。最终,通过严控施工工艺、选材用料、工艺工法等做法,保证了深港双方联检大楼在建设标准、工程质量和完工效果等方面的高度一致。仔细打量建筑的各处细节,吊顶的高度、室内材料的选择、竖向幕墙的分隔都体现了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匠心,可以说两地多方齐心协力,联手打造了一座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超高完成度的交通口岸综合体。

  而除了两地建设的配合问题,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如建造体量大且难度高、施工周期长、项目管理严格、协作单位多等。具体举例而言,项目采用的架空多层重叠设计,在首层形成了可供货柜车货检的通道,在结构上属大跨度结构设计,为此其采用“四梁八柱”的建筑体系,增加了很多高大支模,施工的危险系数与难度也相应提高,这对项目管控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另外建筑造型上,为了实现设计方苦心匠造的光影流动效果,借鉴桥梁工程的基本原理,针对倾斜角度大、超密钢管支撑等难题,通过MIDAS支撑体系与REVIT结构模型多种方案比选,创新运用满堂脚手架与贝雷架结合的支撑体系,减轻支撑体的自重,成功解决形态不一的27m超高、65°大倾角圆斜柱支架搭设重大问题,最终实现了设计所描绘的流动性的外框斜率和如同清水混凝土般平整干净的饰面。针对柱顶与柱脚水平距离达13.4m,钢筋加工复杂、斜柱模板过大、振动作业困难等难题,综合运用3D扫描等信息化技术,解决复杂节点钢筋三维放样,空间测量、自密实砼浇筑等重大难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省部级工法。

  针对超长、大跨预应力屋面,研究应用后浇带优化、分跨布置张拉设备等预应力专项技术,解决屋面大跨度预应力体系混凝土结构裂缝和结构变形等技术难题。针对二层平台超长大板(250m×200m)无伸缩缝结构的裂缝控制和华南亚热带温度工况和温度效应等特点,对结构体系的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等进行量化分析,创造性提出配置补偿构造钢筋、“放”“抗”结合控制裂缝等技术,采用遇水膨胀止水胶替代普通后浇带技术等整套超长大板裂缝控制技术,成功解决立体口岸交通建筑的超长大板结构难题。

  莲塘口岸高质量成果的呈现,更是离不开多部门、多专业的通力合作。城市融合层面,需要对接负责高架桥施工和深圳河跨境桥的施工单位;行政层面,需要对接查验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周边政府管控机构等;专业层面,需要协同建筑、交通、景观、标识、照明等不同专业端口,还要兼顾电扶梯、智能化、精装、幕墙工程等众多参建单位,确保所有人步调一致、统一行动。这也是项目在规划设计、总包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难点之一。

  作为我国重要门户之一,莲塘口岸不仅需要具备实用主义的气质,还应体现大国的风范与担当。因此,莲塘口岸设计及施工过程加入了大量的绿色环保元素,务求在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可视化的平衡。特别是联检大楼的环保配置及设计、场地的照明系统等,尽量善用天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多层重叠的设计不仅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还为空间绿化保留了更多的面积,最终使得绿化规划达到总用地面积的21%。建筑还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益及绿色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简约饰面、自然采光通风、循环再用水、低辐射玻璃,以及低折射率屋顶等。

  其中,联检大楼设计了全幅的双层玻璃幕墙和天窗。双层玻璃幕墙,具有良好的声学性能和热性能,能够将自然日光引入室内,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同时减弱周边环境的噪音,配合自然通风的设计,还能够降低玻璃的热流,进而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能源成本。

  口岸建设还与深圳河治理工程相结合,改善区域内污水处理、排水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状况,降低对周边水资源环境影响,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了周边土地使用的协调性,降低因用地不协调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口岸项目与其他公共项目不同,属于非标定制产品,不同口岸针对各自情况也都有着差异化的需求和建设任务,因此莲塘口岸的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很多非常规的问题。

  与此同时,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正值国家“关检合并”机构改革,机构的合并也使得需要对后勤区域的空间布置进行及时调整;另外对于首次采用的 “一站式通关”方式,也是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研究调试,这些都使得相应的施工计划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与变更。

  总包团队与项目管理方回忆起长达六年的建设过程,不约而同地感叹过程之艰辛,一来多方沟通推进艰难,二来时间紧、任务重,困难与荣誉并存,但是看到成果,又都为能够参与这一意义重大的项目而感到荣幸。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与汗水,给市民和旅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项目陆续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一等奖等71项地方及以上工程奖。其中勘察设计类获奖11项,科技类获奖36项,地方优质及以上优质工程获奖24项。绿色建造和施工还获得了香港绿建环评初步金奖、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二星、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莲塘口岸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当天启用了货检通关功能,并举行了开通仪式,足见莲塘口岸对于深港两地的特殊性与意义。40年,深圳从口岸逐步走向世界,而口岸振兴的背后支撑是深圳飞速的发展和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莲塘口岸建成后,不仅成为大湾区背景下深港间开通的首个大型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也为孕育大湾区的繁荣贡献了深圳人民的重要力量。其香港与深圳东部、粤东地区、赣南和闽南之间的跨境交通,缓解了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的交通压力,进一步优化跨界交通的联系,有利于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构筑良好、宽松、优美的通关环境,从而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在空间与时间的变换中,莲塘口岸将继续书写一个属于深圳的口岸故事,以及这个时代的精神……

  莲塘口岸位于中国香港新界东北部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莲塘街道交界处,南接香港粉岭公路、香园围公路和沙头角公路,北连深圳罗沙公路和东部过境高速,南至深圳河,北临罗沙路。该口岸是深圳市规划建设的第七座跨境陆路口岸,为货检和旅检综合性陆路口岸,承担香港与深圳东部、惠州以及粤东、赣南、闽南之间的跨界货运和客运,是实现深港跨界交通“西进西出、东进东出”总体格局的东部重要口岸。

  2008年9月 《深港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确定实施莲塘/香园围口岸‍

  本栏目是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出品的深圳重点项目深度记录栏目,以影像及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如何构筑城市未来。本次我们将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联动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实地探访、调研、对话多个不同类型项目,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旨在探索和呈现深圳宏大的城市建设的背后,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建设机制。我们期望这些公共建筑为城市起到传达文化使命感、共享社会机能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公共价值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方式及社交属性,或将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空间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社会公平发展。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