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做好扶贫报道行业报如何发力

时间:2024-10-04 11:25:24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作为中国报业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类别,行业报以特定行业读者为受众对象,为特定行业发展服务,因此,做好脱贫攻坚报道,行业报不仅要遵循基本原则,还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整合资源,做出有特色有分量有个性的报道。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个大背景下,媒体必然要做好扶贫报道,讲好故事,传递声音,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记录成绩。近年来,我国各类媒体对扶贫报道高度重视,报道量逐年攀升。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2017年,中央主要媒体共推出扶贫报道13.1万余条,省级媒体扶贫报道24.3万余条,网络媒体扶贫报道多达521万条,分别比上年增加3万条、21万条和90万条。

  行业报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报业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类别,行业报以特定行业读者为受众对象,为特定行业发展服务,主要是指由社会行业组织主办的以报道本行业内部政治和业务活动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定期出版物,其主要功能在于对行业进行调控和管理、对内交流行业信息、对外树立行业形象等。目前我国行业报覆盖了金融、财税、商贸、工交、农林、国防、军工、信息、科技、文卫等60多个部门与行业,因此,做好脱贫攻坚报道,行业报不仅要遵循基本原则,还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整合资源,做出有特色有分量有个性的报道。

  行业报做好脱贫攻坚报道,可以更好地体现舆论引导作用,展示媒体力量,并服务行业发展。

  1.强化舆论引导。行业报多是某一特定行业的主流媒体,既是,也是系统的“发声器”。做好脱贫攻坚报道可及时报道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部署和相关活动,深度解读扶贫政策,讲述脱贫攻坚故事,既有效发挥新闻舆论引导作用,亦可记录行业工作亮点,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2.展示媒体力量。媒体有“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好的脱贫攻坚报道必然是体现“四力”的绝佳载体。近年来,行业报通过启动精准扶贫专题采访报道,聚焦典型人物与案例,挖掘报道可供各地学习借鉴的新举措新经验,激发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示了媒体的力量。

  3.服务行业发展。做好扶贫报道既是命题作业,也是体现专业新闻价值开拓与提升的大好时机。以《中华合作时报》为例,作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主办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主流媒体,《中华合作时报》与“三农”、与脱贫攻坚工作密不可分。伴随着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中华合作时报》在日常报道和重大选题策划中,聚焦脱贫攻坚,多角度、多形式、全媒体发力,让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科教扶贫等理念和措施深入人心,并在更多的领域和地区开花结果,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

  行业报在脱贫攻坚报道的组织策划、议题设置、内容生产、时机选择、版面编排、媒体推送全过程,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守正创新,把握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结合行业原则,做好命题作文。

  上接“天线”。上接“天线”是准确把握好扶贫报道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把握大势,定好基调,对政策进行深度报道和解读,深刻理解学习习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性的论述,吃透扶贫精神,深刻领会了党和政府的精神意图,才能避免出现导向错误,并通过通讯、消息、评论、理论和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传达,增强报道效果。

  2018中国产经新闻奖二等奖作品——《中国旅游报》记者徐万佳采写的《让乡亲们笑容越来越多——习与村党总支书记共话乡村旅游》一文,以习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对话为主要脉络,一问一答,既体现了村民脱贫攻坚情况和“乡村农家乐旅游成为乡亲致富新路”的主题,也印证了习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下接“地气”。“地气”来源于“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践行“三贴近”,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去表述,摒弃典型报道的说教气,才能淡化宣传印迹,有共情,有同理心,用真实的感受激发思想情感共鸣点,探究扶贫的真相、担当扶贫的重任。

  《143枚红手印留下好书记》是《中国气象报》孙彦、常静、陈秀生采写的通讯,记录了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吕振峰在东营市黄河口镇西隋村担任“”后,挂职期满,但143位村民写下申请书请求留任的感人故事。帮西隋村建设水库,投建太阳能光伏项目,对村民知冷暖、热心肠、懂人情、会处事的特点,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来表达,如果不是亲自蹲点采访,不可能挖到如此多鲜活的案例,也不会让读者感受到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山东汉子扶贫攻坚的辛劳和成果。这也再次证明: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要靠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而不是感性的造神运动。此报道也最终斩获2018中国产经新闻奖一等奖。

  精准定位。一方面精准定位脱贫攻坚报道,要有大局观,在大环境里看脱贫攻坚,把行业工作放到整个社会发展中去,眼界要广,思考要深,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以偏概全;要校准好脱贫攻坚的“精度”,深入挖掘贫困发生的内在逻辑,找到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准确报道各地脱贫攻坚情况和举措,不刻意拔高也不掩盖实情,切勿好大喜功,以推动各地区各单位用精准的视角审视脱贫攻坚、用精准的思维谋划脱贫攻坚、用精准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要集中优势报道力量、版面资源,提高扶贫报道的针对性、准确度,体现出报道思路精准、报道对象精准、报道重点精准、报道视角精准、报道“时度效”把握精准。

  要做好扶贫报道,在采编过程要注意有的放矢,聚焦典型,让文字、图片绽放最大魅力。

  抓典型,下基层,讲好扶贫故事。做好扶贫报道需要发现典型,树立榜样,让扶贫攻坚找到可供学习的范本。

  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如果不亲自去蹲点,很多困难情况想都想不出来,更不要说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要以践行“走转改”、力促“三贴近”实现新闻引领。通过走基层活动,锻炼了记者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思想的好新闻。

  对行业报来说,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将视线下移,重点聚焦市县乡村,挖掘生动案例。2018中国产经新闻奖二等奖作品,由《中华合作时报》记者王勇采写的《“十加三”让小农户对接规模化大生产》一文,选取了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刘西村民组村民争相加入家庭农场、跟着供销合作一起发展的典型事迹,记录了新时代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新变化新成效,让公众认识到“供销社又回来了”,也展现了合作经济在农村发展中的吸引力。

  结合行业特点策划选题引导行业发展,适时适度发声,表明态度。行业报报道专业领域、行业内部新近发生的事实,受众针对性较强。在报道时要紧扣行业特点,立足专业角度,严格内容把关,厚植专业新闻影响力,成为行业动态和深度信息有效传播和权威发布的重要渠道。

  很多人会觉得知识产权跟小山村不相干,但是《中国知识产权报》的一篇获奖报道《小村庄大作为,知识产权在这里闪光辉》却让人耳目一新。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因为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工作队的入驻,以“小木岭”板栗蜜为代表的一批“知识产权精准扶贫”农产品走向市场,刷新了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

  大胆创新,融合多元形态,探寻最优化途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如今,很多行业报除了纸媒,也有了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应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有效信息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而且,伴随新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和大数据的普及,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会变得更为快捷,有效资讯能更有针对性地播发,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升报道的传播力。

  中华合作时报社利用一报一刊、微信公众号、信息中心、声像中心打造了全媒体平台,每年扶贫日之际都会充分利用纸媒、网络、视频等媒介制作专题。报纸主要报道系统会议动态、扶贫成效和典型案例,并用大幅版面资源刊发免费公益广告推介贫困地区农产品,同时网站制作专题,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热点话题,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手段充分利用,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展现供销合作社扶贫攻坚的成果。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化传播,让融媒体传播影响力和覆盖面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行业报做好扶贫报道还要注意,不能踩雷区、不能越红线:如只讲故事不总结经验;一叶障目,偏听则暗,不进行调查研究会导致报道不全面不真实;立意很高、框架很大,但落脚太虚站不住;因循守旧,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未能抓到脱贫攻坚的重点;观点片面、偏执,为博眼球而强调质疑与批评,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等,这些都是行业报人需要警惕的。


【产品推荐】